耳解释_读写
耳
名称 | 内容 |
---|---|
汉字名称 | 耳 |
拼音 | er |
读音 | 读ěr的字 |
五笔 | BGHG |
部首 | 部首是耳的字 |
仓颉 | SJ |
简繁对应 | 耳 |
郑码 | CE |
四角 | 10400 |
电码 | 5101 |
区位 | 2290 |
五行 | 五行属火的字 |
注音 | ㄦˇ |
结构 | 独体结构的字 |
分类 | 姓常用字 |
笔顺读写 | 横、竖、竖、横、横、横 |
统一码 | 8033 |
形近字 | |
总笔画 | 共6画的字 |
笔顺编号 | 122111 |
英语翻译 | ear,merely,only,handle |
部首是[耳]的字
聄(zhěn ) 耸(sǒng ) 聮(lián ) 聵(kuì ) 聱(áo ) 聯(lián ) 䎺(zhǐ,zhì ) 聎(tiāo ) 䎹(wén ) 䏈(lián ) 䎾(gǔn ) 聰(cōng ) 耼(dān ) 聊(liáo ) 耷(dā ) 聓(xù ) 职(zhí ) 䏅(qì ) 聼(tīng ) 聥(jǔ ) 聦(cōng ) 聘(pìn ) 聾(lóng ) 䎳(wà,yuè ) 聢(dìng ) 䎸(wù ) 耺(yún,yíng ) 聫(lián ) 聶(niè ) 聳(sǒng )读音是[ěr ]的字
駬 䋙 趰 薾 毦 耳 鉺 尒 尔 栮 衈 迩 饵 邇 尓 铒 餌 珥 爾 㢽 䌺 洱笔画是[6]的字
圶 㐐 㑀 会 祁 乭 讷 気 光 芆 両 㓝 㪲 䏌 杂 闫 寺 朷 圹 汘 列 阯 㞫 戎 地 邬 辿 汝 邢 伄耳字组词
汉字解释
(1)(名)人和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:~朵。
(2)(名)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~。
(3)(形)位置在两旁的:~房。
(4)文言助词;罢了:技止此~。
康熙字典
耳【未集中】【耳部】 康熙筆画:6画,部外筆画:0画
《唐韻》而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忍止切,音洱。《說文》主聽也。《易·說卦》坎爲耳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腎發爲耳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肝主耳。《白虎通》耳者,腎之也。
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。《史記·六國表》此與以耳食何異。《註》耳食,不能知味也。
又凡物象耳形者,皆曰耳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有雉登鼎耳。《後漢·五行志》延熹中,京都幘顏短耳長。
又《韻會》助語辭。《論語》女得人焉耳乎。《禮·祭統》夫銘者,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
又《正韻》語決辭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。
又《詩·魯頌》六轡耳耳。《傳》耳耳然至盛也。《朱註》耳耳,柔從也。
又爵名。《左傳·昭七年》燕人歸燕姬,賂以瑤罋玉櫝斝耳。《註》斝耳,玉爵。《疏》斝,爵名,以玉爲之,旁有耳,若今之杯,故名耳。
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洪熙中有耳元明。
又人名。老子名李耳。
又地名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罷儋耳眞番郡。《註》師古曰:儋耳,本南越地,眞番,本朝鮮地,皆武帝所置也。《後漢·明帝紀》西南哀牢,儋耳,僬僥諸種,前後貢獻。《註》楊浮異物志曰:儋耳,南方夷,生則鏤其頰皮,連耳匡分爲數枝,狀如雞腸,纍纍下垂至肩。
又山名。《書·禹貢》熊耳外方桐柏。《疏》熊耳山,在弘農盧氏縣東,伊水所出。《荆州記》順陽益陽二縣,東北有熊耳山,東西各一峯,如熊耳狀,因以爲名。《齊語》踰大行與辟耳之谿。《註》辟耳,山名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束馬懸車,上耳之山。《註》耳,山名在河南太陽。
又草名。《詩·周南》采采卷耳。《傳》卷耳,苓耳也。廣雅云:枲耳也。《疏》生子如婦人耳中璫,或謂之耳璫,幽州人謂之爵耳。《博雅》耳,馬莧也。
又獸名。《博雅》李耳,虎也。
又綠耳,周穆王駿馬名,俗作騄駬。魏時西獻千里馬,色白,兩耳黃,名黃耳。《山海經》丹熏之山,有獸焉,其狀如鼠,而兔首麋身,其音如獋犬,以其尾飛,名曰耳鼠《註》卽鼯鼠,飛生鳥也。《崔豹·古今注》狗,一名黃耳。
又蟲名。《爾雅·釋蟲》螾入耳。《疏》今蚰蜒,喜入耳者。《揚子·方言》蚰,自關而東謂之螾,或謂之入耳。
又曾孫之孫曰耳孫。《前漢·惠帝紀》內外公孫耳孫。《註》應劭曰:耳孫者,孫之孫也。去曾高遠,但耳聞之。
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如蒸切,音仍。《前漢·惠帝紀》耳孫。《註》晉灼曰:耳孫,孫之曾孫也。師古曰:爾雅,仍孫從己而數,是爲八葉。與晉說相同。仍耳聲相近,蓋一號也。
又《諸侯王表》孫之子耳孫。《註》耳音仍。
又《集韻》仍拯切,仍上聲。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耳【卷十二】【耳部】
主聽也。象形。凡耳之屬皆从耳。而止切
说文解字注
(耳)主聽者也。者字今補。凡語云而已者、急言之曰耳。在古音一部。凡云如此者、急言之曰爾。在古音十五部。如世說云聊復爾耳。謂且如此而已是也。二字音義。絶不容相混。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。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。致多難讀。卽如論語一經。言云爾者、謂如此也。言謹爾、率爾、鏗爾者、爾猶然也。言無隱乎爾、一日長乎爾、爾猶汝也。言汝得人焉爾乎、言得人於此否也。公羊傳三年問焉爾、皆訓於此也。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、乃而已之訓。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。乃極爲可笑。曹操曰。俗語云生女耳。耳是不足之詞。此古說之存者也。音轉讀爲仍。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。象形。而止切。一部。凡耳之屬皆从耳。
方言
◎ 粤语:ji5
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ngi3 [宝安腔] ngi3 [台湾四县腔] ngi3 [东莞腔] ngi3 [沙头角腔] gni3 [客英字典] ngi3 [梅县腔] ngi3 [陆丰腔] gni3 [客语拼音字汇] ngi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