郡解释_读写
郡
名称 | 内容 |
---|---|
汉字名称 | 郡 |
拼音 | jun |
读音 | 读jùn的字 |
五笔 | VTKB |
部首 | 部首是阝的字 |
仓颉 | SRNL |
简繁对应 | 郡 |
郑码 | XMAY |
四角 | 17627 |
电码 | 6746 |
区位 | 3104 |
五行 | 五行属木的字 |
注音 | ㄐㄩㄣˋ |
结构 | 左右结构的字 |
分类 | 标准字 |
笔顺读写 | 横折、横、横、撇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折折折钩/横撇弯钩、竖 |
统一码 | 90E1 |
形近字 | ? |
总笔画 | 共9画的字 |
笔顺编号 | 511325152 |
英语翻译 |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|
部首是[阝]的字
陎(shū ) 附(fù ) 阩(shēng ) 䧊(kū ) 䧧(yǐ ) 陫(fèi ) 阣(yì ) 䣕(mǎ,mà ) 隧(suì ) 酈(lì ) 䣄(tú ) 鄹(zōu ) 䧍(xì ) 隒(yǎn ) 郛(fú ) 䧯(chán,zhàn ) 䧎(xuàn ) 阠(xìn ) 郣(bó ) 隬(nǐ ) 鄊(xiāng ) 邭(jù ) 邯(hán ) 隘(ài ) 隰(xí ) 䧠(shuàn ) 䧥(huì ) 郅(zhì ) 䧗(bì ) 䧣()读音是[jùn ]的字
㻒 珺 峻 攟 賐 箟 餕 䝍 蜠 儁 棞 俊 馂 駿 㑺 捃 䇹 㴫 呁 晙 鵔 懏 郡 燇 鵘 竣 寯 埈 㽙 畯笔画是[9]的字
咤 卸 凁 洆 贸 荫 科 䇖 砖 籹 荥 砍 荌 宥 欨 䢓 咩 耑 显 柭 徆 冒 帥 拯 敂 侻 恍 㐟 炿 俧郡字组词
汉字解释
(名)古代的行政区划;比县小;秦汉以后;郡比县大:~县|会稽~|秦分天下为三十六~。
康熙字典
郡【酉集下】【邑部】 康熙筆画:14画,部外筆画:7画
《唐韻》渠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具運切,羣去聲。《釋名》郡,羣也。人所羣聚也。《韻會》《說文》云:周制,天子地方千里,分爲百縣,縣有四郡,是縣大而郡小也。秦幷天下,置三十六郡,以統其縣。漢遂因之。自隋唐以來,廢置不一。宋元設府于州,明制屬州於府,而郡之名遂廢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郡【卷六】【邑部】
周制:天子地方千里,分爲百縣,縣有四郡。故《春秋傳》曰“上大夫受郡”是也。至秦初置三十六郡,以監其縣。从邑君聲。渠運切
说文解字注
(郡)周制。天子地方千里。分爲百縣。縣有四郡。逸周書作雒篇曰。千里百縣。縣有四郡。高注六月紀云。周制。天子畿內方千里。分爲百縣。縣有四郡。郡有監。故春秋傳曰。上大夫受縣。下大夫受郡。周時縣大郡小。至秦始皇兼天下。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耳。按作雒篇與周禮不合。鄭注月令但云。四監、主山林川澤之官。百縣、鄉遂之屬。是不從作雒說也。故春秋傳曰。上大夫受縣。下大夫受郡是也。各本少受縣下大夫五字。今從水經注河水篇所引補正。趙簡子曰。克敵者上大夫受縣。下大夫受郡。見左傳哀公二年。至秦初。天下置三十六郡㠯監縣。戰國策。甘茂曰。宜陽、大縣也。名爲縣、其實郡也。秦武王時巳郡大縣小矣。前此惠文王十年。魏納上郡十五縣。後十三年。攻楚漢中。取地六百里。置漢中郡。吳氏師道云。或者山東諸矦先變古縣大郡小之制。而秦效之。是也。至始皇卄六年。始置三十六郡。三十六郡者、錢氏大昕曰。地理志。河東、太原、上黨、東郡、潁川、南陽、南郡、九江、鉅鹿、齊郡、琅邪、會稽、漢中、蜀郡、巴郡、隴西、北地、上郡、雲中、鴈門、代郡、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、南海皆曰秦置。長沙國曰秦郡。河南曰故秦三川郡。沛郡曰故秦泗水郡。五原曰秦九原郡。鬱林曰故秦桂林郡。日南曰故秦象郡。趙國曰故秦邯鄲郡。梁國曰故秦碭郡。魯國曰故秦薛郡。數之適得三十六。下文揔之曰。本秦京師爲內史。分天下作三十六郡。此確然不易者也。史記始皇本紀。二十六年。分天下爲三十六郡。而略取陸梁地爲桂林、象郡南海、乃在三十三年。裴駰以爲不當在三十六之內。因舍三郡。以內史、鄣郡、黔中、足之。內史別於三十六郡不待言。故鄣郡雖見於志注、而不系之秦。黔中郡見昭襄王三十年、而志不之數。不可爲典要也。史記之三十六與漢志同。乃揔攝後事而言之。故漢志、說文、高誘吕覽注、應劭風俗通、皇甫謐帝王世紀、司馬彪郡國志皆言。秦分三十六郡。裴氏不從漢志之目。而唐人作晉書乃造秦四十郡之說。前此無言之者。从邑。君聲。渠運切。十三部。按釋詁曰。郡、乃也。此未得其說。疑之誤也。
方言
◎ 粤语:gwan6
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kiun6 kiun3 [梅县腔] kiun3 [宝安腔] kiun3 [陆丰腔] kiun3 [东莞腔] gun5 [台湾四县腔] kiun5 kiun3 [客语拼音字汇] kiun4 [客英字典] kiun5 kiun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