疐解释_读写
疐
名称 | 内容 |
---|---|
汉字名称 | 疐 |
拼音 | zhi,di |
读音 | 读zhì,dì的字 |
五笔 | FPLH |
部首 | 部首是疋的字 |
仓颉 | JBWNO |
简繁对应 | 疐 |
郑码 | EDXI |
四角 | 40801 |
电码 | 3991 |
区位 | |
五行 | |
注音 | ㄓˋ,ㄉㄧˋ |
结构 | 上下结构的字 |
分类 | |
笔顺读写 | 横、竖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横、撇、捺 |
统一码 | 7590 |
形近字 | 㚄,嚏,?,?,?,?,?,?,? |
总笔画 | 共14画的字 |
笔顺编号 | 12452512152134 |
英语翻译 | fall,stumble,falter,hindered |
部首是[疋]的字
㽰(shù ) 疎(shū ) 疋(yǎ,pǐ,shū ) 疍(dàn ) 蛋(dàn ) 楚(chǔ ) 疌(jié,qiè ) 疐(zhì,dì )读音是[zhì,dì ]的字
墆 疐笔画是[14]的字
竬 㼑 䍌 榦 蔸 䔛 僳 㗽 駆 䧻 䩛 鄯 熖 餇 閣 魥 㱀 墕 慟 睶 䔬 綼 䐦 㾶 暟 銔 磈 㨺 撖 䑱疐字组词
汉字解释
zhì
1. 古同“踬”:“狼跋其胡,载疐其尾。”
dì1. 古通“蒂”,爪果的蒂。
康熙字典
疐【午集上】【疋部】 康熙筆画:14画,部外筆画:9画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陟利切《正韻》支義切,音至。頓也。《說文》礙不行也。人欲去而止之也。
又頓也,跲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疐,仆也。《詩·豳風》狼跋其胡,載疐其尾。《傳》疐,跲也。老狼有胡,進則躐其胡,退則跲其尾。《疏》退則跲其尾,謂卻頓而倒于尾上也。
又《廣韻》都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丁計切,與蔕同。《爾雅·釋木》棗李曰疐之。《疏》謂治棗李,皆去其疐。疐者,柢也。《禮·曲禮》爲天子削瓜者。副之,巾以絺。爲國君者華之,巾以綌,爲大夫累之,士疐之。《疏》疐謂脫華處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疐【卷四】【叀部】
礙不行也。从叀,引而止之也。叀者,如叀馬之鼻。从此與牽同意。陟利切
说文解字注
(疐)礙不行也。釋言云。疐、跲也。豳風毛傳同。足部躓、跲也。跲、躓也。以大學懥亦作懫推之。則疐卽躓字。音義皆同。許不謂一字殊其義者、依字形爲之說也。如許說則爾雅、毛傳假疐爲躓。从叀。引而止之也。叀者、如叀馬之鼻。馬當作牛。牛鼻有桊。所以叀牛也。叀之義引伸讀同?。?、綰也。有所牽掣之謂。楊雄酒箴曰。一旦叀礙。爲瓽所轠。謂汲井之缾略有牽絆。爲貯水大盆所擊碎也。字從叀者。如叀牛之鼻然。可使行亦可使止。故曰引而止之也。此說從叀之意。从冂、此與牽同意。冂各本無。今補。從冂者、象挽之使止。如牽字冂象牛縻可引之使行也。故曰此與牽同意。陟利切。古音在十一部。詩曰。載疐其尾。按足部引載躓其尾。必三家詩之異也。或同一毛詩而異字。如同一周禮故書、儀禮古文而或有異文。
方言
◎ 粤语:zi3
◎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 zih5 [客语拼音字汇] zi4 [海陆丰腔] zhi5 [客英字典] zhi5 di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