綸解释_读写
綸
名称 | 内容 |
---|---|
汉字名称 | 綸 |
拼音 | lun,guan |
读音 | 读lún,guān的字 |
五笔 | XWGA |
部首 | 部首是糹的字 |
仓颉 | VFOMB |
简繁对应 | 纶 |
郑码 | ZOAL |
四角 | 28927 |
电码 | 4858 |
区位 | |
五行 | |
注音 | ㄌㄨㄣˊ,ㄍㄨㄢ |
结构 | 左右结构的字 |
分类 | |
笔顺读写 | 撇折、撇折、点、点、点、点、撇、捺、横、竖、横折钩、横、竖、竖 |
统一码 | 7DB8 |
形近字 | 纶,? |
总笔画 | 共14画的字 |
笔顺编号 | |
英语翻译 | green silk thread or tassel |
部首是[糹]的字
䌰(shè ) 纁(xūn ) 䋚(yì ) 綗(jiǒng ) 紽(tuó ) 䋶(xù ) 䌘(mí ) 䌅(táng ) 䌫(lǎn ) 繾(qiǎn ) 紶(qū,qǔ ) 䌢(líng ) 縄(shéng ) 䌃(shuò ) 䌲() 綅(qīn,xiān ) 紆(yū ) 縉() 䋑(bǐng ) 絰(dié ) 繸(suì ) 䋒() 絉(shù ) 絆(bàn ) 績(jì ) 緲(miǎo ) 䌗(fǔ ) 絑(zhū ) 䋱(lái ) 繪(huì )读音是[lún,guān ]的字
綸 纶笔画是[14]的字
塸 輒 䜸 鲟 榲 鄭 颱 䙆 漆 褪 箢 慐 禚 殞 誋 㮤 遮 㷪 潳 䜹 飗 嘉 璉 甍 睴 趙 銙 睲 蔡 漛綸字组词
汉字解释
lún
1.整理絲線。
2.引申為經綸牽引。
3.青絲絞合而成的帶。古代低級官吏用以繫印。
4.粗絲線。多指釣絲。
5.絲棉。
6.指帝王的詔書旨意。
7.通“倫”。倫理。
8.地名。
9.姓。
guān1.見“綸巾”。
2.即昆布。
康熙字典
lún
綸【未集中】【糸部】 康熙筆画:14画,部外筆画:8画
《廣韻》力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龍春切,音倫。《說文》靑絲綬也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百石靑紺綸,一采宛轉繆織,長丈二尺。
又《廣韻》絲綸。《釋名》綸,倫也,作之有倫理也。《易·屯卦》君子以經綸。《疏》綸謂綱也,以織綜經緯。《禮·緇衣》王言如絲,其出如綸。《疏》綸麤於絲。《後漢·章帝紀》吹綸絮。《註》綸似絮而細。
又《易·繫辭》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《釋文》京房云:綸,知也。王肅云:綸,纏裹也。荀云:綸,迹也。
又《詩·小雅》之子于釣,言綸之繩。《傳》綸,釣繳也。
又《莊子·齊物篇》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。《音義》綸,琴瑟絃也。
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綸似綸,組似組。東海有之。《博物志》綸似宛轉繩。
又姓。《魏志》孫文懿臣綸直。
又地名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,而邑諸綸。《註》綸,虞邑。
又《集韻》盧昆切,音論。義同。
又《廣韻》古頑切《集韻》姑頑切,音鰥。靑絲綬。《北堂書鈔》晉紀云:王敦欲伐甘卓,遣使送白綸巾與卓,卓不取。
又謝萬著白綸巾。《正字通》綸巾,巾名。世傳孔明軍中嘗服之。俗作。
又《韻補》叶閭員切。《道藏·元始歌》黃庭戊巳無流源,徹通五藏十二綸。
|guān綸【未集中】【糸部】 康熙筆画:14画,部外筆画:8画
《廣韻》力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龍春切,音倫。《說文》靑絲綬也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百石靑紺綸,一采宛轉繆織,長丈二尺。
又《廣韻》絲綸。《釋名》綸,倫也,作之有倫理也。《易·屯卦》君子以經綸。《疏》綸謂綱也,以織綜經緯。《禮·緇衣》王言如絲,其出如綸。《疏》綸麤於絲。《後漢·章帝紀》吹綸絮。《註》綸似絮而細。
又《易·繫辭》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《釋文》京房云:綸,知也。王肅云:綸,纏裹也。荀云:綸,迹也。
又《詩·小雅》之子于釣,言綸之繩。《傳》綸,釣繳也。
又《莊子·齊物篇》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。《音義》綸,琴瑟絃也。
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綸似綸,組似組。東海有之。《博物志》綸似宛轉繩。
又姓。《魏志》孫文懿臣綸直。
又地名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,而邑諸綸。《註》綸,虞邑。
又《集韻》盧昆切,音論。義同。
又《廣韻》古頑切《集韻》姑頑切,音鰥。靑絲綬。《北堂書鈔》晉紀云:王敦欲伐甘卓,遣使送白綸巾與卓,卓不取。
又謝萬著白綸巾。《正字通》綸巾,巾名。世傳孔明軍中嘗服之。俗作。
又《韻補》叶閭員切。《道藏·元始歌》黃庭戊巳無流源,徹通五藏十二綸。
|綸【未集中】【糸部】 康熙筆画:14画,部外筆画:8画
《廣韻》力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龍春切,音倫。《說文》靑絲綬也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百石靑紺綸,一采宛轉繆織,長丈二尺。
又《廣韻》絲綸。《釋名》綸,倫也,作之有倫理也。《易·屯卦》君子以經綸。《疏》綸謂綱也,以織綜經緯。《禮·緇衣》王言如絲,其出如綸。《疏》綸麤於絲。《後漢·章帝紀》吹綸絮。《註》綸似絮而細。
又《易·繫辭》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《釋文》京房云:綸,知也。王肅云:綸,纏裹也。荀云:綸,迹也。
又《詩·小雅》之子于釣,言綸之繩。《傳》綸,釣繳也。
又《莊子·齊物篇》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。《音義》綸,琴瑟絃也。
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綸似綸,組似組。東海有之。《博物志》綸似宛轉繩。
又姓。《魏志》孫文懿臣綸直。
又地名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,而邑諸綸。《註》綸,虞邑。
又《集韻》盧昆切,音論。義同。
又《廣韻》古頑切《集韻》姑頑切,音鰥。靑絲綬。《北堂書鈔》晉紀云:王敦欲伐甘卓,遣使送白綸巾與卓,卓不取。
又謝萬著白綸巾。《正字通》綸巾,巾名。世傳孔明軍中嘗服之。俗作。
又《韻補》叶閭員切。《道藏·元始歌》黃庭戊巳無流源,徹通五藏十二綸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綸【卷十三】【糸部】
靑絲綬也。从糸侖聲。古還切
说文解字注
(綸)糾靑絲綬也。各本無糾字。今依西都賦李注、急就篇顏注補。糾、三合繩也。糾靑絲成綬、是爲綸。郭璞賦云。靑綸競糾。正用此語。緇衣注曰。綸、今有秩、嗇夫所佩也。釋艸。綸似綸。郭曰。今有秩、嗇夫所帶糾靑絲綸。法言。五㒳之綸。李軌云。綸、糾靑絲綬也。今本法言改糾爲如。不可通矣。攷輿服志。乘輿黃赤綬。諸侯王赤綬。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綟綬。公侯將軍紫綬。九卿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靑綬。千石、六百石黑綬。四百石、三百石、二百石黃綬。百石靑绀綸。一采宛轉繆織。長丈二尺。按繆卽糾字。自黃綬以上、綬之廣皆尺六寸。皆計其首。首多者系細。首少者系粗。皆必經緯織成。至百石而不計其首。合靑絲繩辮織之。有經無緯。謂之宛轉繩。若今人用絲繩如箸粗爲帶者也。緇衣曰。王言如絲。其出如綸。王言如綸。其出如綍。小雅曰。之子于釣。言綸之繩。召南曰。其釣維何。維絲伊緍。傳云。緍、綸也。綸之繩猶言糾之繩矣。後人用以代經論字。遂使其義不傳。从糸。侖聲。古還切。古音在十三部。
方言
◎ 粤语:gwaan1 gwan1 leon4
◎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 lun2 [客语拼音字汇] gan1 guan1 [海陆丰腔] lun2 [客英字典] lun2 [梅县腔] lun2 [陆丰腔] lun3 [宝安腔] lun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