檪解释_读写
檪
名称 | 内容 |
---|---|
汉字名称 | 檪 |
拼音 | li |
读音 | 读lì的字 |
五笔 | SRIS |
部首 | 部首是木的字 |
仓颉 | DIOD |
简繁对应 | 檪 |
郑码 | FVNF |
四角 | 42994 |
电码 | |
区位 | |
五行 | |
注音 | ㄌㄧˋ |
结构 | 左右结构的字 |
分类 | 生僻字 |
笔顺读写 | 横、竖、撇、点、撇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点、提、撇、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捺 |
统一码 | 6AAA |
形近字 | 櫟 |
总笔画 | 共17画的字 |
笔顺编号 | |
英语翻译 | chestnut-leaved oak,oak |
部首是[木]的字
櫹(xiāo ) 㮞(jié,ní,yá ) 柿(shì ) 椳(wēi ) 樛(jiū,liáo ) 槚(jiǎ ) 杲(gǎo ) 桙(yú,móu ) 㮑(qì ) 㰄(jiàn ) 榝(shā,xiè ) 樚(lù ) 杷(pá ) 櫻(yīng ) 杓(sháo,biāo ) 柫(fú ) 榧(fěi ) 楙(mào ) 棲(qī ) 櫞(yuán ) 棽(chēn,shēn ) 梯(tī ) 梫(qǐn ) 杳(yǎo ) 桩(zhuāng ) 柲(bì,bié ) 櫓(lǔ ) 橝(tán,diàn ) 㮾(lǎng ) 㭯(dié,nà,zhé )读音是[lì ]的字
傈 瓑 嚦 㡂 儷 歴 涖 蒞 瀝 厉 厯 㽝 暦 䬆 壢 濿 䇐 疬 利 枥 蠣 珕 鳨 隷 励 䰛 䔉 勵 雳 㔏笔画是[17]的字
謚 鬂 鍥 䐹 蹋 燡 嶾 鳇 糝 襄 䁲 醠 獮 蠎 穝 醣 嶹 䕎 巁 䰩 䊣 檂 鍿 闏 鮚 濵 㬡 䭋 鍸 餳檪字组词
汉字解释
古同“櫟”。
康熙字典
櫟【辰集中】【木部】 康熙筆画:19画,部外筆画:15画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卽狄切,音歷。《說文》木也。《邢昺曰》似樗之木。《詩·秦風》山有苞櫟。《疏》引《爾雅》云:櫟,其實梂,橡也。《陸璣疏》秦人謂柞櫟爲櫟,其子房生爲梂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,椒榝之屬也。其子亦房生,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。
又不材之木也。《莊子·人閒世》匠石見櫟社樹,其大蔽牛,觀者如市,匠石不顧。
又不生火之木也。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十二月,其樹櫟。《高誘註》木不生火,惟櫟爲然。
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五年》鄭伯突入于櫟。
又鳥名。《山海經》天帝之山有鳥,黑文而赤翁,名曰櫟。
又與擽通。《詩·周頌》鞉磬柷圉。《疏》圉狀如伏虎,背上有二十七鉏鋙,刻以木長尺櫟之。
又《唐韻》以灼切,音鑰。櫟陽,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屬左馮翊。
又《集韻》式灼切,音爍。地名。在晉。
又《集韻》歷各切,音洛。《詩·秦風》山有苞櫟,隰有六駁。《唐韻》櫟駁通叶,無二音。
又《唐韻》魯刀切,音勞。《史記·楚元王世家》㛮詳爲羹盡櫟釜。《漢書》作轑釜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櫟【卷六】【木部】
木也。从木樂聲。郎擊切
说文解字注
(櫟)櫟木也。秦風隰有苞櫟傳曰。櫟木也。陸機曰。苞櫟、秦人謂柞櫟爲櫟。河內人謂木蓼爲櫟。椒榝之屬。其子房生爲梂。木蓼子亦房生。故說者或曰柞櫟。或曰木蓼。機以爲此秦詩也。宜從其方土之言。作櫟是也。按陸意謂秦詩當是柞櫟。今觀許櫟梂二篆連屬。正與陸所云木蓼子房生爲梂者合。然則許意謂木蓼也。艸部云。草、櫟實也。一曰様。木部栩下云。柔也。其草一曰様。此則謂草爲櫟實。正陸所謂秦人謂柞櫟爲櫟。又云。栩今柞櫟也。草下櫟實字非木部之櫟。許意栩柔、様草爲一物。是名柞櫟。亦名櫟。而非柞也。亦非子梂生之櫟也。柞與棫爲類。櫟似椒榝。鄭箋大雅云。柞櫟也。則以柞與柞櫟合爲一耳。從木。樂聲。郎擊切。古音在二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