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解释_读写
吳
名称 | 内容 |
---|---|
汉字名称 | 吳 |
拼音 | wu |
读音 | 读wú的字 |
五笔 | KNDU |
部首 | 部首是口的字 |
仓颉 | RVNK |
简繁对应 | 吳 |
郑码 | JZGD |
四角 | 26804 |
电码 | 0702 |
区位 | |
五行 | |
注音 | ㄨˊ |
结构 | 上下结构的字 |
分类 | 姓 |
笔顺读写 | 竖、横折、横、竖折撇/竖折折、横、撇、捺 |
统一码 | 5433 |
形近字 | 吴,呉,?,?,? |
总笔画 | 共7画的字 |
笔顺编号 | |
英语翻译 | one of warring states,surname |
部首是[口]的字
叮(dīng ) 唾(tuò ) 噌(cēng,chēng ) 嚐(cháng ) 㘚(hǎn ) 嗌(yì,ài ) 唿(hū ) 㘈(yī,yì ) 喑(yīn ) 听(tīng ) 啩(guà ) 㗫(qiè ) 喘(chuǎn ) 㕩(zhàng ) 哎(āi ) 喅(yù ) 吧(bā,ba ) 囈(yì ) 响(xiǎng ) 喴(wēi ) 哇(wā,wa ) 唵(ǎn ) 呗(bei,bài ) 咼(wāi,hé,wǒ,guǎ,guō ) 嚢(náng ) 嘈(cáo ) 問(wèn ) 囓(niè ) 嗞(zī ) 嗊(gòng,hǒng,gǒng )读音是[wú ]的字
铻 無 洖 鷡 䫓 㹳 蜈 毋 梧 浯 㐚 鋙 璑 茣 蟱 譕 墲 鹀 吳 珸 鵐 蕪 祦 橆 㷻 鼯 鯃 䮏 郚 呉笔画是[7]的字
佄 轫 妜 希 沔 妧 秃 囩 沎 芚 佧 钌 纸 岗 岊 宍 禿 㓈 䢸 㔰 杒 扳 旱 忑 告 串 㕲 㕪 孚 狄吳字组词
汉字解释
同“吴”。
康熙字典
吳【丑集上】【口部】 康熙筆画:7画,部外筆画:4画
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午胡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訛胡切,音吾。國名。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太伯之奔荆蠻,自號句吳。《註》宋衷曰:句吳,太伯始所居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會稽郡秦置,高帝六年爲荆國,十二年,更名吳。亦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會稽郡吳縣。
又《說文》郡也。《後漢·郡國志》吳郡,順帝分會稽置。《韻會》吳郡、吳興、丹陽爲三吳。《正字通》水經以吳興、吳郡、會稽爲三吳。指掌圖以蘇、常、湖爲三吳,其說不同。
又《齊語》西服㳅沙西吳。《註》雍州之地。
又天吳,水神也。《郭璞·山海經贊》八頭十尾,人面虎身。龍據兩川,威無不震。
又《說文》姓也。《廣韻》太伯之後,因以命氏。
又《方言》大也。《說文》大言也。《詩·周頌》不吳不敖。《傳》吳,譁也。
又《魯頌》不吳不揚。《說文註》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。今寫詩者,攺吳作㕦,又音乎化切,其謬甚矣。《釋文》吳,舊如字。何承天云:从口下大,故魚之大口者名㕦,胡化反,此音恐驚俗也。按《說文》《釋文》俱云吳作㕦讀,非。而《玉篇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諸書,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,惟正韻收吳入禡韻,詩朱註亦作去聲讀。未知孰是,存以備考。
又《集韻》元俱切,音愚。虞古作吳。註詳虍部七畫。《釋名》吳,虞也。太伯讓位而不就,歸封于此,虞其志也。
又與娛通。《詩·周頌》不吳不敖。《疏》正義曰:人自娛樂,必讙譁爲聲。故以娛爲譁也。定本娛作吳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吳【卷十】【夨部】
姓也。亦郡也。一曰吳,大言也。从夨口。,古文如此。五乎切〖注〗徐鍇曰:“大言,故夨口以出聲。《詩》曰:不吳不揚。今寫《詩》者改吳作㕦。又音乎化切。其謬甚矣。” 〖注〗,亦古文吳。文四重一
说文解字注
(吳)大言也。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。乃妄人所增。今删正。檢韵會本正如是。周頌絲衣、魯頌泮水皆曰不吳。傳箋背云吳、譁也。言部曰。譁者、讙也。然則大言卽謂譁也。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。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。皆叚借字。大言者、吳字之本義也。引伸之爲凡大之偁。方言曰。吳、大也。九章。齊吳榜以擊汏。王注。齊舉大櫂。从夨口。大言非正理也。故从夨口。五乎切。五部。何承天改吳作?。音胡化反。其繆甚矣。
方言
◎ 粤语:ng4
◎ 客家话:[梅县腔] ng2 [陆丰腔] ng3 [客英字典] ng2 [东莞腔] ng2 [客语拼音字汇] ng2 [宝安腔] ng2 [台湾四县腔] ng2 [海陆丰腔] ng2